高血压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肾病、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全球共有7亿多高血压者未获治疗,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死亡与高血压有关。中疾控最新研究:中国约有2.74亿成年高血压患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脑卒中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在我国高血压存在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然而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控制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每降低5mmHg,死亡风险降低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35%,冠心病风险降低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40%。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种类很多,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就会增大。
1.高钠低钾饮食;
2.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
3.长期精神紧张;
4.体力活动不足;
5.其他因素,包括男性心率增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近年来大气污染也备受关注,有研究显示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与高血压发病可能有关。
高血压表现
1.大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无特异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头部胀痛、头晕、恶心、无力等;
2.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导致靶器官损害,引起眼底血管病变、出血,表现为视物模糊,引起肾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终末期需要透析治疗。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为间断发作的胸痛,逐渐加重,导致心脏肥厚、扩大、心衰,表现为浮肿、活动后喘憋,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会引发脑梗、脑出血,出现偏瘫、眩晕呕吐、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甚至昏迷。
3.部分患者在无任何不适症状情况下发生靶器官损害,即直接以心、脑、肾损害为表现到医院就诊,因此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有三种方法:
1.诊室血压: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大于等于140/90mmHg;
2.家庭自测血压:连续5-7天测量大于等于135/85mmHg;
3.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大于等于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大于等于135/85mmHg,夜间平均大于等于120/70mmHg。
以上均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
高血压治疗
(一)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膳食,低钠高钾饮食(但不建议补钾,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日);
2.控制体重;
3.不吸烟;
4.限制饮酒;
5.增加运动;
6.管理睡眠;
7.心理平衡。
(二)药物及器械治疗
1.降压药物基本原则:降低风险、长效降压、联合治疗、起始剂量、服药时间、个体化治疗。常用降压药物 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六大类类常用降压药物。以上六类降压药物和SPC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的常用药物。
2.在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上,考虑开展经肾动脉去交感神经(RDN)治疗。对于排除继发病因,药物难以控制血压的心血管高风险患者,以及药物依从性差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开展 RDN。
非药物干预,不但可以减少药物摄入,还能预防高血压进展。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强化管理应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基础治疗并贯穿治疗全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防治高血压定期体检很重要,早期发现高血压危险因素,及时干预,避免出现高血压,一旦出现血压升高,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发现有无出现并发症,给予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