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达100%。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
狂犬病的高致死率,跟狂犬病病毒的感染特征有关。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通过运动神经元侵入外周神经系统,并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均可引起严重的进行性脑、脊髓、脊神经根炎。通常出现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动物种类繁多,每种动物致伤后都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根据动物对狂犬病病毒的易感程度和致伤类型判断,不是每种动物咬伤都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制定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指出: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内容包括:
①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
②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③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伤口处理: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稀释后的碘伏消毒伤口。最后根据伤口部位、严重程度等实际情况请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外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