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国外输入病例增多。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主要分期的临床症状
1. 前驱期
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 发冷或寒战期
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 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 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5. 间歇期
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h,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h,三日疟为72h。镜检所见原虫除恶性疟外,以大滋养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