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来临,警惕接下来的“五大招”

时间: 2023-09-18 来源: 秦皇岛第三医院

夏秋交替,是肠道及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学校又是易感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即可通过空气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学生中造成疫情扩散甚至爆发。常见病有如下几种:

1.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3天,往往在生活或饮食不规律,抵抗力降低时,不注意饮食、手卫生,通过粪-口途径接触病毒,从而发病。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多数患儿还会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7.9-39.5℃,继之出现吐泻症状,大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蛋花汤样,带少许黏液,无腥臭味,每天10次左右。秋季腹泻一般持续3-9天,前3天症状最严重。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餐前便后洗手,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 3岁以下孩子可每年服用1次轮状病毒疫苗,3-5岁期间服用1次即可。

注意事项:
✔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目前没有特效药,更不能滥用抗生素。
✔ 发现孩子感染了轮状病毒,建议及时隔离进行观察和治疗,特别是二孩家庭,更要注意交叉感染。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5岁以下的孩子最易中招。 夏秋换季期,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孩子很容易受到肠道病毒感染,引发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心、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这些疱疹一般是不痛不痒的,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部分会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重症手足口病发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治和救治,病死率超过80%。

预防措施:
✪ 预防手足口病,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
✪ 减少孩子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游乐园、室内商场、公共交通这些公共场所,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很容易被传染。

3.上呼吸道感染

秋季气候干燥,极易引发上火,而上火则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导火索。这是因为咽喉部干燥,孩子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这时若受到病毒的侵袭,就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

预防措施:
✪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服。
✪ 让孩子休息好,多喝白开水,饮食以清淡滋阴为宜。

4.哮喘

秋季是过敏性哮喘的高发期,一般是过敏原通过内因而发病,这是一种严重危害孩子健康的常见病。它不仅给孩子带来痛苦,而且频繁发作后会影响到孩子的肺功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哮喘的发作先兆及早期表现为反复咳嗽超过一个月,以晨起和夜间咳嗽为主,常为刺激性干咳,少痰。运动时吸入冷空气、进食冷食、闻到刺激性气味后刺激性干咳加重,反复胸闷,感冒时或运动后加重。孩子一旦出现过敏性哮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预防措施:
✪ 要避免孩子与过敏原的接触,如花粉、烟雾等,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鼓励孩子适当参加户外活动,通过锻炼增强体质。

5.过敏性皮炎

秋季空气中的动物皮屑、各种花粉、灰尘颗粒大大增加,孩子很容易患上过敏性皮炎。在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炎可表现为局部红斑,水肿不明显,有的可表现为湿疹样改变,有糠秕样鳞屑,如果孩子皮肤脱皮症状非常明显,瘙痒难以有效抑制,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 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清洁,清理卫生死角,尤其是高温潮湿的地方,防止尘螨和霉菌入侵。
✪ 饲养有毛动物的家庭,应及时清理动物的毛发和排泄物,减少孩子患过敏性皮炎的几率。
✪ 注意孩子的饮食,尽量少食用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食物。均衡营养,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换季就生病”像个魔咒一样,在夏末秋初之时常常出来“骚扰”孩子,除了做好预防工作外,家长们不妨帮助孩子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强健的体魄来抵御疾病的侵扰。